第517章 萨尔浒旧事(祝各位书友端午节安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提起死去多年的杨镐,原先和杨经略认识的人,如裴大虎金虞姬等,莫不伤感。

    杨经略的过往,浮现眼前。

    这个生命力顽强的老头,没死在万历援朝的蔚山战场,没死在萨尔浒大战(作为统帅应该随军出征),没死在开原军入关“勤王”的路上,最后莫名其妙死在了京师。

    在开原时,刘招孙曾听过这么一句话:

    辽兵善走,经略善活。

    说的是辽镇打仗善于跑路,杨经略打仗善于保全自己。

    萨尔浒之战惨败,对辽东和整个大明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悲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coM

    萨尔浒之战虽已过去十三年,复盘这场战争的前前后后经验教训,对于此战当事人之一的刘招孙来说,自然意义非凡。

    万历四十七年八月,努尔哈赤在辽东连下抚顺等城,万历皇帝决心来一个“犁庭扫穴”。

    大明帝国的官僚机器迅速运转起来。

    此时朝鲜使者通报,建奴不仅要攻打辽沈,还要突破山海关,入关劫掠。

    怠政二十多年的万历皇帝,终于开始上朝,他一面调兵遣将,一面筹措兵饷,忙得焦头烂额。

    由于旧病发作,老皇帝头晕目眩,只得叮嘱内阁首辅方从哲传谕兵部,立即行文差人,向各地总督、经略、总兵传达旨意:选择精壮军兵,整顿人马器械,相机征剿,以除边患。

    接下来,大明集合天下精锐,分四路围攻赫图阿拉,最终在萨尔浒惨败。

    如今太上皇穷尽国力,征调八万大军,以三路精锐,合击平壤,志在必得。

    虽然明军与齐军战力不可同日而语,朝鲜军和后金八旗也不是一个概念,不过,十三年前那场大战,与如今朝鲜战场上形势颇为相似。

    在刘招孙看来,岳父杨镐制定的四路大军,分进合击的战略,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是因为在具体执行中出现严重失误。

    当年叫门天子御驾亲征,明军精锐在土木堡被瓦剌一锅端,之后明将行军打仗,用兵部署,都尽量将兵力分开,名曰分进合击。

    万历三大征中,明军对付蒙古人哱拜叛变,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用的都是这分进合击之策。

    萨尔浒地形崎岖,山峦不高,到处都是密林,小径不适合大兵团作战,七八万人的后勤也是这个时代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分兵本就无可厚非。

    杨镐的分兵部署,不过是明军的传统艺能,是常理之下的最优解,没什么好指责的。

    如果这个策略能得到有效贯彻(在一个强有力指挥中下下,杜松不抢进,李如柏不观望,马林不分兵,且四路人马相互配合),四路人马各司其职,东路军担任疑兵,李如柏加强攻势,杜松马林出奇制胜,努尔哈赤断无活命可能。

    原本是成化犁庭的升级版,最后打成了辽东战局的丧钟。

    至于提前发布征讨建奴的时间,在邸报上公布各路明军的兵力(虽然进行了一定夸张,八万明军对外宣传是四十七万明军),这,不过是杨镐的疑兵之策,除了兵力上恐吓努尔哈赤,实际出兵时间,也比邸报上宣传的晚了足足五天。

    平心而论,站在后金方面思考,在萨尔浒这种规模的战役中,获悉前来攻打自己的明军将领是杜松还是杜柏,是马林还是牛林,这样的情报,其实没有一毛钱价值。

    因为这是阳谋,是公开的秘密,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

    在万历中后期那种荒怠朝政下,放眼大明上下,真正知兵能打且了解辽东形势,能够拿得出手的统兵将领,掰开手指反复数,也不会超过十个,不是张如松就是李如松,不是马林就是牛林。

    所以,即便去问一个不怎么出门的秀才,问他朝廷这次要派谁去扫穴犁庭,只要这秀才不是自闭症患者,也必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更别说辽东边军出身,有李永芳襄助,对大明政治门清儿的龙虎将军努尔哈赤。

    所以后世键盘侠们总喜欢喷杨镐提前放出四路大军进兵消息,喷杨镐没有任何情报保密意识,只能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能将杨经略的分兵合击之策彻底贯彻下去,何愁不能扫穴犁庭?

    奈何这个计划太过完美,但对于大明当时的情形来说,完全无法执行下去,从四路大军出兵的第一天开始,各种Bug便层出不穷。

    首先,四路人马互不买账,南兵与北兵势如水火,刘綎和杨改互不对付,几位总兵都把杨经略看成败兵之将,人家根本不买他的帐,都想着尽快打完,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杜松不仅分兵,而且一分再分,原本的分进合击战略,被几路将领执行成了分进分击。

    杨经略反复叮嘱的最后在赫图阿拉附近汇合,再分兵攻打,没人听。

    杨经略反复叮嘱的行军途中,四路人马保持联系,没人听。

    唯一将杨经略作战计划坚决贯彻执行的,恰恰是和杨镐关系最差、势如水火的东路军统帅刘綎。

    作为四路人马中最弱的东路军,其实只是一只疑兵,作用是迷惑努尔哈赤,让其以为东路军是主力,从而让杜松马林他们捡漏子。

    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