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有仇不报非君子(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事!”

    右丞相计然出列道:“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这等事情在晋、齐、鲁、卫、宋等中原列国都十分常见,更何况是一向性情刚烈的吴人?”

    “右丞相所言极是。”

    左丞相文种赞同的道:“大王,若臣一般,居父母之仇,寝苦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何况血气方刚之人?”

    瞧瞧,文种说的这是什么话?

    哪怕跟他一样儒雅的人,也无法容忍杀害父母的仇人。

    文种声称将不惜睡在草垫上,枕着盾牌,不做官,和仇人不共戴天!

    不论在集市或官府,遇见他就和他决斗,兵器常带在身,不必返家去取!

    连文种都这样,更别提是那些桀骜不驯的吴人。

    由此可见,这个时代,上到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于个人的仇杀是十分推崇的。

    季札跟着道:“大王,老臣以为父母之仇不与同生,兄弟之仇不与聚国,朋友之仇不与聚乡,族人之仇不与聚邻。”

    “世人皆信奉有仇必报,而有仇不报非君子也!”

    “民间私斗成风,难以遏制,我吴国尚武,只是情节更为严重而已。”

    这已经不是情节严重的问题!

    庆忌不禁摇摇头。

    看起来,自己作为穿越者,在价值观方面,跟季札、文种等春秋时期的土着们,是着不小的出入!

    也对!

    历史上的私斗之风,本就长盛不衰。

    人们复仇私斗的原因千奇百怪。

    有的为血亲被杀而复仇,如殷商先人王亥在有易氏yin乱被杀,其子上甲微借兵报仇。

    有的是因为怨恨而复仇,着名的“楚材晋用”,就是因为析公、雍子、子灵、苗贲皇等四个楚国大夫因为各式各样的怨恨离开楚国,为晋国所用,对楚国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有的因自尊受到侵犯而报仇,如范睢就以“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而闻名。

    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流浪国外,路过曹国,被曹共公偷窥其洗澡,即位三年后发兵灭曹!

    孟尝君田文则更是离谱。

    孟尝君过赵,赵人闻其名都来观看,原以为他是魁梧大人,不料竟是个矮个子“小丈夫”,都笑他,孟尝君感到受辱,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而去。

    有的是为君主或国家报仇,如齐襄公复九世之仇而灭纪国。

    复仇与私斗纽结,个人之间的争斗忿怒常转为宗族家庭血缘集团间反复不解的仇杀。

    一人被杀后,为了预防其亲族后人为其报仇,就不得不得其亲属全部加以杀戮。

    有的还借助外力,因而游侠、刺客应运而生,卷入其中。

    就连孔子都认为“不复仇而怨不释”。

    他赞赏齐襄公灭纪,批评了鲁庄公没有复仇却与齐襄公释怨。

    因为当年齐襄公与其异母妹文姜乱lun,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而后再杀彭生以向鲁国交代。

    而鲁庄公,正是鲁桓公的儿子。

    杀父之仇都不报?

    鲁庄公就是这般以德报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