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大轮萌王,九字真言手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句实在话,李瑾瑜觉得,天龙寺方丈本因,在武藏方面有些失职。

    或者说,历代方丈均有失职。

    天龙寺明面拿出来的最强传承、最强武技、护寺绝学,便是六脉神剑。

    六脉神剑需要浑厚功力,单独一人很难修成,六人各用一脉组成剑阵,凑齐六个符合要求的也不容易。

    看起来似乎限制极大,但六脉神剑不止是凝气成剑,是有剑法的!

    把这些剑法单独摘出来,结合段家家传剑法,手持宝剑,摆布剑阵,不也是绝好的比武争胜手段?

    不要说和尚不用剑,少林诸多高深阵法中,便有达摩剑阵、罗汉剑阵。

    想想全真教怎么做的?

    射凋时期七人天罡北斗阵,神凋时期已是九十八人正反天罡北斗大阵,甚至能够以阵法对抗蒙元铁骑。

    再看看少林怎么做的?

    少林寺的罗汉阵,有五人的小型罗汉阵,有经典的十八罗汉阵,有大型的一百零八罗汉阵、五百罗汉阵!

    天龙寺是大理皇家寺院,以大理一国之力供养,莫说六人剑阵,便是三十六人,三百六十人,又有何难度?

    功力跟不上,上装备啊!

    反正若是李瑾瑜经营,六脉神剑早就分别拆解、分别传下、分别布阵,至少弄个三十六人阵法出来。

    虽然大理无心扩张,能够偏安一隅已经足够,但如果剑不够锋利,想要求一安居之所,终归也不过是妄念。

    商谈了一会儿吐蕃之事,本因方丈让段誉陪两位贵客,本参则是去参悟六脉神剑,修行六脉神剑剑阵。

    六脉神剑剑阵需要六人,天龙寺明面高僧是五人,段正明没来,段正淳功力不如,用谁来补足那一人呢?

    当然是——段智兴!

    段智兴是段正明胞弟,年轻时也曾闯出过一些名号,不过由于家中出了些变故,心灰意冷之下出家为僧。

    法号——一灯!

    在一阳指的修为上,一灯大师已经修行到了上三品,比之段正明、段正淳之类,还要更胜一筹。

    事实上,早在接到鸠摩智信函的时候,一灯大师便已经在参研剑谱。

    这里要说一下,有人觉得鸠摩智能打五个老和尚(本因,本观,本参,本相,加上段正明),其实是错误的。

    原剧情中,五个老和尚先给段誉输送大量真气,随后研究六脉神剑,初学乍练,不足一日,鸠摩智已到。

    限定使用六脉神剑的情况下,战力自是大大降低,假如取消限定,便是只用段家剑法,鸠摩智也必败无疑。

    过了约莫大半日,忽然听到一声若有若无的梵唱远远飘来,紧跟着,本因方丈着人来请,便知鸠摩智到了。

    密宗各大分支,诸多祖庭均在吐蕃境内,只不过那些高僧多半潜隐。

    鸠摩智相貌宝相庄严,佛法武功均是一流,又有名利之心,便被推举出来处事,鸠摩智对此也是乐此不疲。….这点和少林很相似,玄慈并非佛法武功最高者,只不过是那些潜修的老和尚,从后辈中选择的处理事务的。

    可以理解为——总经理!

    ……

    “吐蕃国晚辈鸠摩智,参见枯荣大师,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大师好定力也。”

    “明王博学精深,名不虚传。”

    枯荣大师修行的禅法名唤“枯荣禅功”,能够把自身生机收敛为一点,必要时再爆发出来,可以隐藏气机,提升生机,增强韧性,防御力极高。

    此法亦出自于佛理。

    世尊释迦牟尼在拘户那城婆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

    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

    茂盛荣华之树意示涅槃本相:常、乐、我、净;枯萎凋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

    枯荣大师数十年静参禅法,却只能修到半枯半荣的境界,无法修到更高一层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之境。

    禅功不到家,被人一言提及禅功佛理,内心自然多有震颤。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这又不是什么大秘密,只要提前探知到情况,细细思索一番,便可得知其中禅理。

    鸠摩智炫耀一波佛法,转头看到禅房内还有三个年轻人,两个贵公子,还有一个则是打扮的女子。

    李瑾瑜道:“江宁县子李瑾瑜,见过吐蕃大轮明王,久闻明王名号,今日得见,果真是名不虚传。”

    何君琪道:“何君琪,见过吐蕃大轮明王,我没听过你的名号,不过你这大和尚确实很像是高僧。”

    段誉正要开口,枯荣大师一把拉住了他,传音道:“看六脉神剑剑谱。”

    却原来,枯荣大师由于修行枯荣禅功,身体已然半枯半荣,一半是正常人类体态,一半却枯瘦如骷髅。

    为了防止吓到人,枯荣大师一向都是背对着人,此刻这么一拉,段誉也成了背身,正好遮挡剑法图录。

    鸠摩智略一思索,道:“原来是公子榜第七的玉絜公子,久仰久仰。”

    “虚名而已。”

    “不知公子在此所谓何事?”

    “此地乃佛门圣地,本不该提及官职爵位,但慕容博乃我大周叛逆,大师执意祭奠于他,却是有些不妥啊。”

    “呵呵,就算是薛仁贵,也不能让中原的法,管我吐蕃的事务,不知左武卫大将军王孝杰,最近如何了?”

    “王将军好吃好睡,每餐饭要吃三斤肉,却不知论钦陵如何了?我大周有几个人,很是想念哥哥、父亲啊!”

    鸠摩智所说的薛仁贵、王孝杰,都曾经败于吐蕃之手,损失惨重。

    指挥打仗的,正是吐蕃名臣禄东赞的儿子钦陵,吐蕃语称宰相为论,因此也被称为论钦陵。….钦陵出身名门,战功赫赫,乃是吐蕃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祸事也在于此。

    出身如此高贵,战功如此彪炳,文武双全,一呼百应,你不死谁死啊?

    武则天便是看出这一点,设了离间之计,除去钦陵,钦陵的弟弟赞婆,儿子弓仁,全部都归降了武周。

    鸠摩智以吐蕃曾战胜唐军相压,李瑾瑜则表示你们的战神已被除去。

    “我吐蕃人才济济,何须一人。”

    “我中原地大物博,明王既是吐蕃国师,不如我请右国师与你论法?”

    “江宁县子,不知中原有何人,能让你们的法,管到我吐蕃之地?”

    “大轮明王,不知吐蕃有何人,能让你们的法,突破右武卫大军。”

    “这里是大理,你也要管么?”

    “大理之事我管不着,但慕容博的坟墓在姑苏,我可就管得着了。”

    “姑苏不是江宁。”

    “我乃江南道巡察使,这处地方我还真管得了,明王要不要试试?”新笔趣阁

    双方唇枪舌战,终归鸠摩智觉得势单力薄,语气不免弱了两分,李瑾瑜也并未强迫,而是想到一桩事情。

    听鸠摩智的语气,他此行绝非为了祭奠慕容博,对六脉神剑虽有觊觎,却并没有原剧情中那么迫不及待。

    莫非……来大理讨要六脉神剑,不是他自愿来的,而是有人下了命令?

    有~点~意~思!

    李瑾瑜道:“我与大理镇南王世子虽有些私交,但毕竟是外臣,不好直接插手,便由我做一个公证人如何?”

    鸠摩智道:“公子渊清玉絜,若作为公证人,那再好不过了。”

    本因道:“老衲亦认可。”

    少林藏龙卧虎,高手如云,鸠摩智自然不会拿少林绝技与人交换,否则引得少林高僧前来,那是得不偿失。

    他拿出西域之地三卷高深秘籍,甚至有大明尊教的《光明经》……

    可惜,人家不换,便只能武斗!

    “诸位,请!”

    “小僧领教诸位六脉神剑。”

 &n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