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威逼利诱,武士彟的拉拢!(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印象中,绝无仅有。”

    武士彟面色冷峻:“另,根据千里线报,此时此刻朝廷正在激辩,该如何安置你?”

    杜预突突一跳。

    他诗成镇国,是黄昏的事。

    只怕朝廷今晚激烈辩论,也不过正在进行之中。

    此地距离长安,相隔数千里,武士彟却能如数家珍,犹如亲见。

    可见,武家在长安根基之深。

    世家,果然不同。

    杜预明白武士彟的意思,他诗成镇国后,便犹如一遇风雷便化龙,再也不能藏身在滁州这浅滩之中。

    他,已经暴露在大唐朝廷,众多势力的眼中,无可避免被卷入了各种漩涡。

    “何去何从,还请老大人教我。”

    杜预叉手行礼。

    武士彟叹了口气,浑浊老眼却爆出道道精芒:“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大江上,一个浪头打过来。

    他们座下这条大战船,竟然也猛烈晃动一下。

    杜预目光一闪。

    武士彟,这是要拉自己上船啊。

    他武家,由于“女主武王”之事,被王太后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他就要来拉拢自己,跟他一起干?

    一只小巧玲珑的纸鹤,轻轻飞入船舱中,落在武士彟手中。

    武士彟急忙打开纸鹤,犹如运筹帷幄之中的将军,收到前线战报般急切。

    看完纸鹤上内容,他松了口气,将纸递给杜预。

    杜预也急忙看去。

    还是墨迹未干的长安线报。

    “上欲召杜入翰林侍读,为太后阻,言杜方秀才,不可逾矩简拔,以绝幸进之路。上方作罢,表彰不日即到。”

    杜预默然。

    字数越少,事情越大。

    皇帝想要召见我,直接授予翰林侍读官位,辅佐君王,说白了就是皇帝秘书,君王助理。

    翰林侍读,乃是唯有翰林院的翰林,做够三年翰林院修编、修撰之后,方有机会担任的机要之位!

    这位置官位六品,但非常关键,可日日与皇帝在一起,商量国/家机/密,堪称宰辅预备人选。大唐历届宰辅,都做过这位置。

    但位高权重的王太后,不同意。

    她老人家直接发话,说祖宗规矩不能破,不可逾矩,不可简拔,理由言之凿凿,堂而皇之说“以绝天下幸进之路”。

    领导怎么说,都有道理。

    杜预只是一个秀才,如果只凭着一首诗,便可担任翰林侍读这么重要的位置,那天下人都有幸进之心。

    杜预长出一口气。

    他不知道王太后阻止皇帝对自己征兆,是何居心,但想必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理由之下的好意。

    只怕跟琅琊王家王伦的冲突,大有关系。

    既然杜预与自己侄子王伦发生了冲突,还写了【乌衣巷】弄得王家气运衰败,太后恨屋及乌,自然很不待见杜预。

    她老人家一言九鼎,杜预这次破格提拔,就胎死腹中。

    杜预反而暗暗松了口气。

    唯有他自己知道,他才不愿去做什么翰林侍读。

    说白了,不就是皇帝身边小书童吗?

    什么皇帝的秘书?

    如今自己这点实力,小身板却要丢到长安去,在那吃人不吐骨头的政/治漩涡之中,只怕杜预分分钟会领便当。

    哪怕杜预能扛得住,也风箱里老鼠两头受气。

    武士彟沉声道:“你诗成镇国,有大功与朝廷,却被太后轻轻抹去。太后春秋鼎盛,权倾朝野,且睚眦必报,只要她在位一天,你这辈子休想在仕途上有所寸进。”

    杜预笑了笑。

    武士彟,就是明着拉拢,要对付太后。

    不过太后乃是琅琊王家,王伦确实让杜预厌烦。

    杜预叹了口气:“太后不待见,我又能如何?”

    武士彟目光炯炯:“先帝有旨意,后宫不得干政。皇上早已亲政多年,太后却始终把持权柄,干涉政事,使得朝廷政令不出一门,才是我大唐纷争衰落的根源。”

    杜预一点就透:“圣上?”

    武士彟点头:“今上乃是千古难求的明君,大有太宗之风。你诗成镇国,今上大喜,马上要征召你入朝。若能襄助今上,神器归位,则你便有从龙之功。加上你诗成镇国,平步青云,又有何难?”

    杜预一脸感动,内心却在冷笑。

    武士彟看似古道热肠,但还是在拉杜预站队。

    他今晚大张旗鼓,将杜预拉到自己船上“秉烛夜谈”。此事瞒得过别人,但瞒不过有心人。

    落在王太后一/党眼中,这就是杜预“怨怼”“私通”武士彟的证据。

    武士彟现在岌岌可危。

    他是否是皇帝的人,杜预也抱有极大怀疑。

    证据很明显——皇帝若真将武士彟当做心腹,武媚娘为何会被打入冷宫?

章节目录